导言:转型喊了多年,但实体经济衰退之势仍在持续,制造业哀鸿遍野,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虽然政府不断出台优惠政策、媒体舆论也摇旗呐喊。但事实上,“中国制造”走到今天这一步田地,责任主要在己,咎由自取!制造企业要想崛起,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的自我反思!
原罪一:只看眼前利益,极度重视营销,不重视核心技术
追逐市场,获取市场占有率本无可厚非。但任何事物一旦过了,走向了极端则有了大问题。几千年来,有了商品交换,其实中国一直存在着市场经济,不过市场经济的特质不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界定的“这番模样”罢了。
自古以来,好产品之品牌大多靠积淀,靠市场传播力。景德镇的陶瓷,西湖的龙井难道不是市场经济让世界知晓的吗?景德镇的瓷器,西湖的龙井赫赫有名的知名度,难道不是靠核心技术及质量取胜,一个又一个,一斤又一斤的卖出来的口碑吗?
请不要过度的渲染所谓的市场化,请勿过度的依赖所谓的市场营销。当营销人员漫天飞的时候,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你的货儿真不怎么样了。
百年老店有哪一家不是依赖核心技术与品质取胜呢?即便新科技,新技术的产生,同样无法离开品质。否则这样的新技术和新科技不会被人们尊重,最后还是一场空!本末倒置,最后还得回到原来。根本就是根本,枝叶就是枝叶。
原罪二:管理混乱,管理混乱
管理已经喊了很多年,但中国的广大中小企业仍然不懂管理!
在德国和日本,优质的零件和部件制造商,工厂、公司的领导、干部并不多,即便赫赫有名的整机厂商也没有那么多人浮于事的管理人员。也不会机构重叠,部门林立。一堆部长、经理,还有这总,那总的。
在制造强国,技术是最被尊重的,对技术的领悟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备受尊重的。你让公司产品很好卖,不需要推销的就很好卖,你的薪酬一定比别人高。你发明某一种工具让产品生产质量稳定性大幅度提高,产量大幅度提高,国外企业老板敢把获得利润的一半与你对分。这是尊重事物本质的表现,这表现相当好。老板会算计,假若不是你,他这一半利润也就没了影子,干嘛不敢分呢。
而我们的中国制造企业呢?一堆的管理干部,人浮于事,技术一窍不通,没边没谱的管理学可以不负责的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好好干活的人,谁愿意被管理?有创造力的聪明人正忙着优化您的产品,想着下一步新产品如何更加受市场和客户欢迎呢。
原罪三:拿员工当“外人”,甚至当敌人
企业和员工,劳资之间世界范围内均是矛盾体。但多数工业国家之间的劳资关系并未像中国企业这样说不明道不清。在中国制造型企业,跳槽和不忠诚现象举世罕见,老板和领导对下属和员工不信任同样举世罕见。
中国制造很难聚集成群有职业操守的职业人,招募来大部分是为了饭碗的打工者,所以以日本企业来评判中国制造企业,中国企业团队更像赶集赚小钱的一群农民,而不能说是训练有术的产业团队。
在中国制造企业里,为了多两百元,可以将一份好好的工作顷刻之间甩掉,看到企业有困难,没有几个人愿意挺身而出,用信仰和信念支撑自己与企业共同前行。当恶习成了规矩,毁掉的不仅仅是中国制造企业的一贯性,完整性,技术积淀性,毁掉的还是一批又一批制造人的精神家园。
工业尤其是大工业一定得强调连贯性,计划性,技术队伍的提升性。因为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式的思维方式在主导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所以无论是产品质量还是产业团队的创新创造能力方面,面对工业强国的优质产品大多不堪一击!只能靠质次价低抢夺低端市场。
企业的管理阶层的问题更多,他们对企业员工的最基本信任都没有,当然换不回员工对企业最基本的认同和信任,对人才视而不见,对未来没有信心,做企业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招聘条件近乎急功近利到了极致,大多强调现在产品行业经验,根本不想对员工做出潜能的挖掘和连续的培养,国企如此,私企更加如此。
原罪四:对知识产权不尊重
物资匮乏的时代已经过去,几乎各行各业均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
制造业要想转型升级,说白了就是提供高品质的产品。这里面,最重要的便是知识产权。
目前的中国环境,极其不尊重知识产权!举世罕见!
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原创技术的漠视,对技术方案的不尊重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在研发部门,当有研发要求了,相当多技术人员不假思索地开始抄袭网上技术方案;当有设计需求,随意地剽窃别家设计。
甚至很多初创企业,产品刚刚研发出来尚未上市,市场上早已充斥各类山寨货
这是对“创新”和“高品质”的侮辱和抹杀
原罪五:被滥用的民族主义
隔上一段时间,民族主义便会被炒作一番。在抵制某国产品的同时,顺带促销一下质量远远差于外国的产品。在企业和产品冠名商,大江南北,各类爱国企业、民族品牌比比皆是
与之对比,我们从没听说过美国人民自发抵制中国服装、我们也没听说过欧洲日本人自发抵制中国家电。纵观真正的工业强国,没有哪个强国如我们这般爱打民族悲情牌。
民族主义可以用,但请不要滥用。用之前,请提供真正优质的产品
原罪六:关系至上,缺乏契约
从去年开始,北方众多地区经济塌陷,东三省、内蒙、一些滨海城市,并大有蔓延之势。
为何塌陷的是北方,而不是南方?
根本原因是北方市场缺乏“契约”精神,一切均建立在“关系”之上
只要是某企业、单位的小领导,就可以选择性挑选单位的供应商、合作伙伴,几公斤螺丝钉,几套钳工工具都可以潜规则。很显然,利润最终流入那些“有关系”的人手里。
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不了强大的民营企业,更诞生不了创新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Military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