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1-06-30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吃饭”不是“反吃饭” |
“吃饭”不是“反吃饭”
这个版是基督信仰版不是反基督信仰版,就和吃饭不是反吃饭一样明白,几位反基朋友应该没有一个不懂这个明显的的道理吧。所以不必强词夺理,扪心自问吧。
具体你是讨论吃饭,还是讨论反吃饭,不是你个人说了算,版主决定。这个信仰版的性质决定了不会随波逐流。
另外不管版主是从宽还是从严治版,都是为了大家为了这个版宗旨得到实现,而不是为了个别人的极端寻求。只有存心捣乱的人,才会从宽治版的时候得寸进尺;从严治版的时候狂轰乱炸,没有消停时候。
希望愿意追求真理认真讨论的朋友劝阻这样的没有理智的无理取闹;劝阻不听,不予理睬,专心讨论问题也可。如果你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者分享真知灼见,一定会有人回应的。其实最大的收获者是认真思考的人本身。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TrustInJesus 版
|
SEEKETERNAL 发布于2011-06-30 16:14:02 | 浏览[500] | 评论[0]
|
|
|
2011-06-27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是谁曲解了神的爱?(卡森D. A. Carson) |
是谁曲解了神的爱?(卡森D. A. Carson)
──神的爱,这困难的教义(系列四之一)
On Distorting the Love of God──The Difficult Doctrine of the Love of God”(Bibliotheca Sacra, Vol.156, Jan-Mar 1999, number 621) 翻译:薪人
〈神的爱,这困难的教义〉系列,单看题目,可能有人会以为我精神有问题!如果我探讨的是〈三位一体的困难〉,或者〈预定论的困难〉,题目至少还协调一点。比起这些高超奥秘的教义,神的爱不是简单许多吗?
神的爱怎么会有困难。
这项教义,至少有下列五种困难。
第一,绝大多数信神的人,不论他如何界定所信仰的神是祂、她、还是它,都一致相信神是爱。但是,当愈来愈多人传播神是爱,却又不合圣经教导,在见证上,会给基督徒带来困扰。结果,当基督徒有识之士谈论神的爱,很可能和周遭文化在认知上,有相当差异。更糟的,可能双方都还没认清这事实。
在美国,电影业最能塑造并反映文化,让我们看看几部最近推出的影片。一般太空科幻片可分成两类,目前最流行的,大概是打打杀杀的动作片,如July Forth或〈异形〉(Alien)系列,沉溺于邪恶的主题。当然这类影片里,外星人必须杀气腾腾,不然就无由产生威胁,也缺乏冲突对象了。这类影片,很少传达宇宙哲学性的信息,更遑论属灵思想。另外一类,就是在娱乐之外,还企图推销某种信念的电影。它们几乎清一色,描绘一种像是有爱心的终极权力。例如在〈星际大战〉系列,是「一股力量」;在〈外星人〉(ET)里,套用安可瑞(Roy Anker)的话:「一颗发红的心,道成肉身、至终复活升天的故事。」在Judie Foster饰演的〈第三类接触〉(Contact),那位不可思议的智者,充满慈爱、具有远见智慧、慈祥而又可畏。安可瑞认为这类「间接指涉」,对领人信主大有帮助;一如托尔金和鲁益师的作品,这些影片也能间接帮助人认识神的美善和慈爱。
然而托尔金和鲁益师,究竟还是处在犹太和基督教信仰的大环境底下,他们作品中的「间接指涉」,很容易被承袭同样文化遗产的读者看懂,即使大多数不是笃信圣经的基督徒。但是《第三类接触》的世界观,却是一元论、自然主义或多元主义并行(此部电影献给Carl Sagan),特别和新纪元和盲目乐观的多元主义息息相关。这一来,彻底颠覆圣经的神爱观。这项教义,于是变得困难。
第二,换个角度看,目前西方文化,普遍拒绝大部份有关神的信仰。基督教信仰一旦抽离掉神的主权、神的圣洁、神的忿怒、神的护理、以及神的位格这些不可或缺的要素,圣经所讲神的爱,在世人心里就无法生根。
结果,当然就是将神的爱,不受文化欢迎的部分排挤掉。神的爱被消毒、被大众化,特别是被歪曲,染上浪漫色彩。这种排挤过程已经持续好一阵了。我这一辈的人,学唱的是:「现在世界需要的是爱,甜美的爱」,我们坚定地告诉全能者,我们不需要另一座高山(已经太多了),我们想要多点爱。那是连狂妄之士,也束手无策的年代。
现在情形却大不相同。在过去,多数人都相信神公义的世代,有些人可能有困难相信神的爱。因此传讲神的爱,就成为大好信息。然而今天,你若告诉人神爱他,他一定不会惊讶,只会说「神当然爱我;祂就是爱,不是吗?祂怎么会不爱我呢?我不是很可爱吗──至少和我的邻居一般可爱。我是好人,你也是好人,神爱你也爱我。」
即使在八○年代中期,根据Andrew Greeley的报告,四分之三受访者在一项重要民调,表示更喜欢把神当成「朋友」而非「君王」。我在想如果把选择换成「朋友」或「审判者」,不知结果会如何。今天,现代人毫无困难相信神是爱;却较难接受神的公义、神的忿怒、以及和神的全知不相矛盾的现实。在「神」的定义逐渐瓦解后,圣经所教导神的爱,是否还能维持原来的样式?
基督徒也难免受影响。Marsha Witten在一本很重要的着作,对更正教讲台作了番研究。调查对象一端是(自由的)美国长老教会(PCUSA),极少会有福音派认信者的堡垒;另一端,则以(保守的)美南浸信会为主。很明显的,这两个教派传统,对多数重要议题,只有统计上微不足道的差距。另一重大缺陷,就是她调查的讲章,全都围绕浪子的比喻(路十五),讲章取向明显偏差。
然而,幸好书上大量引用这些讲章内容,结果相当令人震惊。这些讲章都强烈偏向「呈现神内在特性,强调神的情感──和人相近的部分…神似乎倾向『感觉』超过『行动』,倾向『思想』胜过『说话』。」或像是:
"至于人类面对未来的焦虑,却几乎完全缺乏推论和建构,以致神令人可畏的审判能力,被突显成弱点。如前所述,这些讲章不论是讨论罪、或作其他系统论述,倾向于将人类因远离神而引起的焦虑戏剧化,超过其他现世层面。但是,即使直接针对未信主的听众,也只有两篇讲章,极其模糊的,以探讨其他主题为缓冲,藉着描述人对救赎的焦虑,间接激起对神审判的畏惧…至于路德和加尔文所认识那位超越一切、威严而又可畏的神──这形象为早期更正教,界定神人关系的异象──如今随着美国更正教经验的变迁,渐趋温和,只有少数例外…许多讲章所描述的,是一位行为正常、有规律可循并可预期的神;神的行为,总是前后一致,祂的作为无不遵循「爱」的原则。”
将神这般浪漫化的趋势,在更正教会日益增加,我们实在不必再引多少例子,就可以知道要捍卫圣经的神爱观,有多困难。
第三,后现代主义发展中的一些更大模式,也和这问题有关。因着西方认识论大幅转向,愈来愈多人相信,唯一的异端只剩那称别人为异端者。他们主张基本上,一切宗教都相同,因此若强拉人信教,不但粗鲁,而且是极端无知又不合时尚的举动,这样作,无异宣告别人的观点是较差的。
这一立场,发端于西方,现在却影响世界各个角落。例如,最近由Calab Oluremi Oladipo所着的新书,显示在非洲本土教会,基督教信仰和约鲁巴传统宗教,正相互影响。作者写到关于「神的本质是普世的爱这项基本主张。这主张预先假定西方宣教士,一面宣称神的本质就是普世的爱,然而大部分却否定地球上多数地区的救恩,且多随己意而行。」他指出「这观点如此不一致,他本人企图调和基督教和一般其他宗教,特别是约鲁巴传统宗教。」
简言之,后现代主义──目前最蓬勃的文化风潮,正以最浪漫、最调和、而且常是多元论地强力推销神的爱,除了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论以外,并无任何权威基础。但是,这使得圣经中的神论和神爱观,在表达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前三项困难,均源自文化发展,使神爱观在理解和表述上,相当具挑战性。
第四项原因,在某一层面上,是更根本的问题。关于神的爱,当文化急速转向浪漫、有时甚至非一神的观点时,就连基督徒都会被袭卷到一个程度,以致忘了在基督教信仰里,神的爱本来就会引起困难。只要看看两次世界大战,在苏联、中国、德国的灭种屠杀;非洲大饥荒;希特勒和高棉的波帕;全球贪婪无厌的腐败,全都发生在本世纪──神的爱真是显而易明的教义吗?当然,这是从经验层面来看问题。我们也同样可以从系统神学的角度讨论。更准确地说,我们该如何将圣经所说神的爱,和圣经所说神的主权调和起来,甚至当问题延伸至罪恶的领域?当一些经文描述「存在者」,似乎冷酷无情时,爱又该如何定义?神的爱和神的公义到底该如何联系?
换言之,这种当代浪漫版的爱,对教会最危险的冲击,在于使教会普遍无能力深思最根本的问题,而这些却是维护圣经中神论协合的关键。不论这任务有多尊荣并值得称道,却一点不简单;因为,我们处理的是神,任何将问题愚蠢地简化,注定存有偏见又会带来危险。
第五,教会圈子,有时也将神的爱,描述成显而易见的道理,偏离了圣经本意;牧者会犯这样的错,是因阅读圣经所描述神的爱时,忽略了经文新添入的一些特性。
圣经如何阐述神的爱
下面的讨论,并非所有引用经文,都含有「爱」字。有些经文并不用这字眼来描述神的爱,例如耶稣所讲述的两则恩典的比喻,就不用这字。
圣经提到神的爱,有下列全然不同的五个层面。当然,这里不是完全透彻的分析,不过具有启发作用。
第一,父对子、子对父特有的爱。约翰福音对于这主题,表达最为详尽;两次提到父爱子,在原文一次用「亚迦贝」的动词(三5),一次用「菲力欧」(五 20)。约翰也特别强调,世人必须认识耶稣爱父(十四31)。三位一体之间的爱,不只将基督教的一神信仰,和其他一神论区隔开来,而且和启示、救赎有惊人的密切关系。(这点在本系列之二会进一步阐述。)
第二,神对一切受造爱的护理。圣经似乎避开用「爱」一字,不过这主题不难发现。神创造万有,在人类犯下一点罪之前,神宣告祂所造都是「好的」(创一4、10、12、18、25、31)。这正是爱的造物主之作为。
主耶稣也描述神为田园装扮荣美的野花──可能只在无人居住之地,单被神看见。狮子咆哮、攫获掳物,其实都是神在养活。空中的飞鸟,不种也不收,都是神爱的护理;若非神许可,一只麻雀也不会掉落在地(太十29)。这些若非慈善又慈爱的护理,那耶稣所阐明的道德教训,亦即神的百姓应信靠神的护理,就不合逻辑了。
第三,神对堕落世界的救赎之心。神爱世人,甚至赐下祂的儿子(约三16)。有学者尝试将世人(kosmos)解释成选民,实在不通,因为根据约翰福音的用法,证据不利此一提议。事实上,「世人」或「世界」在约翰福音,与其说指涉其大,不如说指涉其坏的程度。约翰用这字主要指道德秩序上,因故意犯罪而背叛神。约翰福音三章16节,神赐下主耶稣,令人赞叹其爱心,并非因为救恩及于全世界,而是因为祂拯救的对象这般坏;重点不在祂要救许多人,而是祂愿意救如此邪恶的罪人。然而,约翰曾在别处使用「全世界」(约壹二2)一词,结合这字大而坏的含意。更重要的,约翰说到门徒曾经属这「世界」,却被「世界」恨恶(参约十五19)。从这点来看,神对世人的爱,不可能解成神对选民的爱。
同样的教导,出现在许多经文和圣经主题。不管神有多严厉将审判世人,祂同时也是那位向世人发出悔改邀请的神。神更命令祂的子民,要将这福音传至地极、到处宣告。祂向叛逆者呼喊道:「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恶人死亡,惟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以色列家啊,你们转回、转回罢,离开恶道,何必死亡呢?」(结卅三11)
第四,神对选民特别的、有效力的、拣选的爱。选民可以指以色列全国、教会整体、或个别基督徒。不论哪一类对象,神对选民的爱,在某种程度上,祂不这样爱其他人。摩西曾告诉以色列百姓:「耶和华专爱你们、拣选你们,并非因你们的人数多于别民,原来你们的人数,在万民中是最少的。只因耶和华爱你们,又因要守他向你们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领你们出来,从为奴之家救赎你们,脱离埃及法老的手」(申七7~8;参四37)。又说:「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地和地上所有的,都属耶和华你的神。耶和华但喜悦你的列祖,爱他们,从万民中拣选他们的后裔就是你们,像今日一样。」(十14~15)
很突出的,当这些经文,将以色列和全宇宙或其他国家对照时,丝毫未提个别或国家的优点;最显着的特点只是神的爱。神对以色列的爱,肯定在某一程度上,不是这样对待其他国家。因此,很显然这一种爱,和上面三种方式不同。神的爱这样有所区隔的特性,在圣经中并不少见。比方说,神宣称:「我喜爱雅各,恨恶以扫」(玛一2~3)。当然,在犹太人心里,很可能视这种绝对声明,为纯粹偏爱的表达方式;然而,这类经文事实上,是讲到神对选民特别的爱。
新约里也有相似的宣告:「基督爱教会」(弗五25)。新约一再陈述神的爱,是向着那一群组成教会的子民。
第五,神对祂子民暂时性或有条件的爱──基于顺服的条件。这是认识神之关系结构的一部分;不一定和个人如何成为永生神的真实跟随者有关,但是和一个人在认识神之后,与神的关系有关。「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犹大书这样劝勉信徒(21节),可见有人无法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很明显,这里不是指离开神护理之爱,那是很困难逃离的;也不是指神渴望堕落族类回转的救赎之爱;更不是祂永恒的拣选之爱,如果永恒这字有意义,人没有可能离开这爱。
犹大并非唯一这样讲的。主耶稣也吩咐门徒,要常住在祂的爱里面(约十五9),然后主接着说:「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十五10)。让我举个小类比: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对自己子女的爱永远不变,不在乎他们行为如何,但在另一层意义上,孩子很清楚他们必须保守自己在我的爱中。假如缺乏任何正当理由,我那几个十几岁的孩子,逾时不归,我至少会把他们痛骂一顿,他们也可能受到更严厉的制裁。这时提醒他们,我这样做是因为爱他们,实在无益。那当然是真的,但是我对孩子的爱,彰显在──我处罚他们的时候,和我带他们上馆子、或带儿子钓鱼、或带女儿听场演奏会什么的──是两种相当不同的情况,感觉也自然不同。
这一现象并非新约独有。十诫宣告神发慈爱「向爱祂守祂诫命的,直到千代」(出廿6)。是的,「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祂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诗一○三8)。在这段经文前后,神的慈爱与神的怒气相对应。这和待会要看的经文有所不同,神的百姓活在祂的慈爱或祂的怒气底下,照着他们对盟约的信实程度:「祂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祂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天离地何等的高,祂的慈爱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祂的人……但耶和华的慈爱,归于敬畏祂的人……就是那遵守祂的约,纪念祂的训词而遵行的人」(一○三9~11,13,17~18)。这种语言,是用来描述神和与祂立约子民之间的关系。
两点初步观察
第一,针对圣经里这五种阐扬神爱观的论点,如果将其中任何一项绝对化、并排除其他点,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假如我们从三位一体之间的爱开始,以它作为模式,来说明神和一切受造的关系,我们将无法认识这爱的特性。父爱子和子爱父,是表达在一种完美的关系中,没有被罪玷污过。不论三位一体之间的爱,有多少成份,可以作为耶稣和其跟随者间爱的模式(这点稍后讨论),它绝对不含有父的爱能救赎子、或子的爱表达在祂所承受的赦免上。三位一体之间的爱,诚然极其宝贵并奇妙,但若将焦点完全放在这一方向,就会疏于考虑,神如何向带有祂形象的叛徒──在怒中、在爱中、在十架彰显祂自己。
假如神的爱,不过就是祂对万有的护理,这实在和一股和蔼可亲、带点神秘的「力量」相差无几。这样的立场,很容易和泛神论、或其他形式的一元论结合。绿色环保主义,也可能因此大受重视,但却不是基于──创造要更新、天地要变成新天新地,藉着我们的主钉十架和复活来成就──这样的大前提。
假如神的爱,单单描绘成祂呼天唤地、渴望寻回罪人的一腔热情,反会增强亚米纽主义、半伯拉纠主义、伯拉纠主义,和那些只对神内在情感有兴趣,却不谈祂的公义和荣耀者的立场──不过,代价将极为惨重。这幅神爱的图画,当然也有根据;不过一旦被绝对化,不止对那些互补性经文,视而不见,更偷窃了神的主权以及我们的把握和安全感。它所支持的恩典学说,不同于保罗的恩典神学;最糟的是,让神变成索然无味,既不能介入拯救事工,也不能动用刑杖管教我们:因祂的爱绝对「无条件」。这断非经文所描述的世界。
假如神的爱,专指向祂对选民的爱,则很容易陷入绝对简化的分歧:神爱选民却恨恶祂所弃绝的。将这项主张,正确地摆在适当位置,也是有根据的;但若剥去圣经互补部分的真理,同样的主张,却会造成过度的加尔文主义。所谓「过度的加尔文主义」,是我特意使用的术语,称呼那些属于改革宗传统,但却不许福音白白赐予人的团体。司布真在他的时代与他们对抗。今天,在美国这样的团体,人数并不多;不过在改革宗里,那些明白福音是白白恩典,但不知该如何作,才不会和他们改革宗的神学观、相抵触的年轻传道中,却可以发现类似的声音。
假如将神的爱,和论到人的顺服与神的爱之经文(例如,「保守自己在神的爱中」),完全连在一起分析,那对信徒的威胁,又是不同的危险。的确,在一个偏向废弃道德律、讲求个人偏好的教会,这样的经文很需要。但是,若偏离圣经其他互补性的神爱观,这些经文只会带我们走回功德神学的老路,让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焦躁不安,永远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足以讨神的喜悦;并陷入只有十字架本身,才能将我们释放出来的罪恶感。
总之,我们需要圣经在这个课题上,一切的教导;否则在教义和教派上,所产生的分歧,将是大灾难。
第二项初步观察,是信徒绝对不要将这些神爱观的表达方式,看成是独立的,是神的爱之分割。如果常常将神护理的爱、拣选的爱、三位一体的爱等,拆开成像是各自密封绝缘的部分传讲,是没有帮助的。任何一点,都不应该因其他点,而变小;也不该有任何一点,将其他点盖过。神就是神,祂是一。我们应该欢喜领受,祂按着完美的智慧,以不同的方式说明祂的爱。这些真理,应该按照圣经着重的比例,平衡地结成一体;具体而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以及我们所牧养的对象之中。
结论:为忠于信仰,基督徒得在宣告神就是爱的同时,要求自己对其含意,有愈来愈深的体会。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TrustInJesus 版
|
SEEKETERNAL 发布于2011-06-27 20:05:43 | 浏览[486] | 评论[0]
|
|
|
2011-06-23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犹大出卖耶稣的前因后果浅谈 |
神预定了犹大出卖耶稣,所以犹大所为是神的救赎计划的一环。神使万事共同效力,让爱神的人得益处,因此犹大的犯罪行为最终后果也是万事其中的一件事情,让爱神的人受益。
犹大出卖耶稣的行为决定了他是罪人。因为他的动机,方式,和目的都是出卖耶稣,后果导致耶稣被反神的人所杀害。这样的罪行导致他的结局只能是地狱。
至于他的行为在神的拯救计划中所起的正面作用,不是他的初衷,也不是他的能力,而是神的大能,是神化腐朽为神奇。神这样做工的后果,是和他个人罪有应得的结局是没有关系的。
不要以神的预定为理由,就可以为犹大的犯罪找借口。他的罪行固然符合神的预定计划,按他的罪行予以惩罚,也正是神预定的解局。
有人会认为这样不公平。这可以理解。但是我们不能忘记神创造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都有神的特定目的。神造犹大正是这样的目的。他没有权利和能力要求换另一种方式。
这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是,我们为神的拯救而感恩;同时没有信主的人至少还有机会用自己信与不信耶稣为主的两条道路证明神对自己预定到底是什么。
【 在 cutegg (Cute) 的大作中提到: 】
Re: 上帝预定了犹大出卖耶稣,所以犹大是坏人
: 这个逻辑正确吗?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TrustInJesus 版
|
SEEKETERNAL 发布于2011-06-23 19:35:58 | 浏览[509] | 评论[0]
|
|
|
2011-06-19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信神谁决定? |
发信人: SEEKETERNAL (追求永生), 信区: TrustInJesus
标 题: Re: 我就想知道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Sun Jun 19 22:26:45 2011, 美东)
好问题。
人的状态是什么?亚当以降都是罪人。罪人的本质就是不认识神。不认识神,当然不可
能信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靠人自己,都会决定不信神。
但是神的意念和能力高于人的。神决定拣选一些人认识神也就是得救,因此神先改变了
他们的心,这就是重生。重生就是由不认识神转变为认识神。在这个基础上,人就有了
责任信神,因而决定信神,这是重生以后的第一个必须要做的决策。
神知道每一个人的状态,从而决定救一部分人。既然知道谁得救,当然也就知道谁没有
得救。这些没有得救的本来就是这种状态,所以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有疑问的话可以
参考耶稣的一个寓言,就是那个主人给劳动时间不一样的人同样报酬的那个。
同时,得救的人必须知道和感谢神的救赎恩典,因为得救完全是神的恩典,没有个人一
点功劳,就像一个儿童的出生他自身没有办法参与一样。
而重生的人建立信心,是重生以后对神的恩典的反映,就像婴儿的呼吸和吃奶一样自然
,这些也是别人不能替代的。
所以总结回答兄弟的问题:人得救是神决定的,这是人不知道的神的层面,但是当我们对神有了深入理解的时候,就会认识到;但是当神的恩典临到人的身上时,人必须作出正确反馈,就是决定信神。
由此可知,信神既是神决定的,又是人决定的,但是二者不是互相合作,也不是平起平坐,而是井然有序,前后分明。
【 在 shinder (suibian+shind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人信不信上帝,是那个人自己决定的,还是上帝决定的?上帝知不知道那个人会不
: 会信上帝?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TrustInJesus 版
|
SEEKETERNAL 发布于2011-06-19 22:36:38 | 浏览[536] | 评论[0]
|
|
|
2011-06-09 |
[发表评论] [写信问候] |
神爱世人的一些思考 |
神爱世人的一些思考
约翰福音3:16的神爱世人,让信他的人都得永生,如果不是分开而是一起理解的话,本来就很清楚了,神对所有的人都爱,对信神的人更是给予永生的祝福,这些都是爱的范畴。
但是如果进一步思考,尤其是反基朋友的问题,就是那些被惩罚甚至被放到地狱受到永远的火刑的人,这些显然不是爱的表现,也不是神爱世人所包含的范畴。但是说他们不属于世人也不对。既然是世人,神又不爱他们,这段经文岂不是矛盾?
其实我认为问题还是要清楚定义: 到底应该怎样理解神爱世人中涉及的世人?
我有一些初步想法,愿意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
这里的世人关键是一个集合概念,就是指的是神创造的人这个整体,而不是个体。大家知道,个体的人得以被特别重视,并成为中心,是在启蒙运动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
而在圣经时期,基本上是一个集合体。比如,旧约时期神要救的是以色列这个民族后来成为一个王国。在这个集合体中,谁要是违反了神的诫命就会被“割除”。而神兴起的先知和国王,是神的仆人,为神做工,管理神的百姓。
新约时期,这个集合体就是教会,是所有重生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集合体。神爱世人,把他的独子派来,就是要拯救这些人,使他们成为基督徒,然后集中在教会中,不断成圣,最后达到神的圣洁要求,与神永远同在。
这样,神爱世人,正是通过这样的拯救,使神创造的人得到永生,实现神的创造目的,永远与神同在,荣耀神。
而没有信靠耶稣的人,就和旧约的那些违反了神的诫命的一样,被割除出这个世人的集合体。这种割除的形式和旧约不同,也许是到末日审判才进行,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因此,神爱世人,就是通过拯救,把信神的人作为人的集合体恩赐永生的祝福,把不信神的人排除在外,实现了神的创造目的。
放在这个基础来看待一些问题,比如说有些人受到地狱的惩罚,就和神爱这个集合体没有矛盾,甚至可以说是必须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要想保持一个机体的健康,必须割除不健康的成分,而割除后者正式爱这个机体的体现。这样相关的问题和质疑就可以得到解答了。
提示: 本博文来自于 TrustInJesus 版
|
SEEKETERNAL 发布于2011-06-09 17:52:34 | 浏览[440] | 评论[0]
|
|
|
|